为什么我会对鸡蛋好奇?
作为普通消费者,在面对同种商品时,若出现不存在其他差异因素,如品牌、价格、规格,其实是很难选择的。
而且这种不太有必要动用脑力的选择,经常会发生。
我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。Once and for all.
作为普通消费者,在面对同种商品时,若出现不存在其他差异因素,如品牌、价格、规格,其实是很难选择的。
而且这种不太有必要动用脑力的选择,经常会发生。
我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。Once and for all.
这次实验旨在解决我个人在购买鸡蛋时的额外精力不必要消耗问题,由于不同地区所能购买的鸡蛋品种差异甚大,所以实验结果对于大众参考价值不大,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启发在忙碌劳累生活中,成年人们早已丢失的探索精神。
鸡蛋这种商品对我个人而言有以下几点性质:
所以基本上,能被我拿来判断的只有两条因素:
由于这批次四种实验样本生产日期都在3天之内,且冷藏保存,加之烹制阶段会接近全熟,所以对细菌/病毒污染的担心较低。
更为担心的是鸡蛋中重金属、抗生素、兽药超标,虽然理论上有机鸡蛋不应该存在后两者,但是考虑到国内的农产品平均质量,这次实验中默认四种鸡蛋的残留,都在同一水平上,因此唯一需要评价和比较的是口味。
有机鸡蛋
1 of 4土鸡蛋
2 of 4白壳鸡蛋
3 of 4黄壳鸡蛋
4 of 4土鸡蛋明显鸡屎较多,而且颜色差异较大,通过肉眼判断大致有四种颜色:红、青、灰,最特别的是右上角的紫色。
其中一颗土鸡蛋上,还有一棵小圣诞树,可爱。
少数红壳鸡蛋上的斑点也挺特别,我的猜测斑点特性和营养关联不大,特别是只考虑一颗鸡蛋的时候,鸡蛋的斑点更多像是人类的雀斑。
由于是未受精卵,胚盘颜色较浅且面积较小。颜色和体积均有差异,可以试着猜一下哪个是有机鸡蛋?
这张特写里可以清晰看到系带。
为了尽可能减少烹饪方法对口味的影响,四种鸡蛋都使用了同样品牌同样质量的无味食用油。并且希望蛋黄的熟度尽可能保留少量蛋黄,以体会蛋黄质感。
为了比较烹制后的形态,特意放在同一容器中观察,发现加热并没有让蛋黄未成熟部分产生多少颜色变化。
左下角的有机鸡蛋蛋黄颜色和其他三种明显不同,不禁让我更加怀疑这是厂家的人工选择。
在美观度上,显然小而饱满,并且蛋黄居于蛋白中心的鸡蛋会获得更多好感。这一点上,右侧的红壳和白壳鸡蛋,均不达标。
其中最为饱满的是左上角的土鸡蛋,可能也是因为它体积比较小的缘故。
因为土鸡蛋长得最小巧可爱,首先试吃的是它。可是刚入口就能感觉到一股轻微的金属感,如果不知道这是什么感觉,可以尝试一下小苏打的味道。
单凭这一点就已经可以保证我以后再也不会购买土鸡蛋了,至少是这个来源的土鸡蛋。
红壳鸡蛋表现平淡,可以作为参照物,没有金属味。以下是具体口感表格:
鸡蛋种类 | 金属味 | 蛋腥味 |
---|---|---|
土鸡蛋 | 有,明显 | 无 |
红壳鸡蛋 | 无 | 无 |
白壳鸡蛋 | 有,轻微 | 无 |
有机鸡蛋 | 无 | 有,明显 |
由于金属味和蛋腥味都是可以一票否决的缺点,所以这次对比根本不需要一个美食家的舌头,这场比赛还没有进入到口味评判的阶段,就已经分出了胜负。
如果考虑价格因素,这次的结果就更让人意想不到了。
鸡蛋种类 | 规格/价格 | 每颗单价 |
---|---|---|
土鸡蛋 | ¥ 24 / 30颗 | ¥0.8 /颗 |
红壳鸡蛋 | ¥ 17.5 / 30颗 | ¥0.58 /颗 |
白壳鸡蛋 | ¥ 18.5 / 30颗 | ¥0.62 /颗 |
有机鸡蛋 | ¥ 23.8 / 12颗 | ¥1.98 /颗 |
如果以红壳鸡蛋的单价作为参考,可以得到以下价格倍率表。
鸡蛋种类 | 价格倍率(红壳鸡蛋为基准) |
---|---|
土鸡蛋 | 1.38倍 |
红壳鸡蛋 | 1倍 |
白壳鸡蛋 | 1.07倍 |
有机鸡蛋 | 3.41倍 |
所以,我会选红壳鸡蛋。
评论
每次都选红壳鸡蛋🤦♀️